圍繞大灣區生物多樣性 第五屆粵港澳生態環境高端論壇邀請專家大咖論道獻策(四)
為深入學習貫徹中共二十大精神,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論述精神,3月30日,由民進中央主辦,民進廣東省委會、暨南大學、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廣東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廣東省環境科學學會承辦的第五屆粵港澳生態環境高端論壇在暨南大學舉行,圍繞“美麗灣區:生物多樣性”主題,邀請政府部門的領導、自然保護區的專家、高校研究機構的學者大咖,圍坐論道,開展研討,建言獻策。
國際植物園保護聯盟中國辦公室執行主任、中科院華南植物園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文香英:
植物滅絕的原因有內因和外因,外因主要是人類活動造成的影響,所以人類活動是造成植物滅絕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植物是生物多樣性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國際上2000年開始組織全球植物保護戰略,遏制全球生物多樣性的持續喪失。單個物種的保護,由世界最大專門保護植物的國際機構,根據20多年的保護經驗構建而成的,在全球6大洲已經在實行。對物種保護地位進行評估,確定優先保護物種。優先保護物種一旦確立,就要制定一個比較長期的保護計劃,之后立即采取保護行動。華南植物園牽頭已經對廣東高等植物本底植物保護等級進行評估,全省有672種急需保護。大灣區做物種保護時盡可能結合遷地保護、就地保護和回歸,建議成立大灣區生物多樣性保護聯盟和大灣區統一的信息平臺并建立共享機制。大灣區入侵物種比較多,要制定預防和管理措施,在做生態恢復的時候,盡可能率先篩選鄉土強固碳植物,推動大灣區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和生態保護,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廣東省環境科學研究院生態研究所所長 張修玉:
廣東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目標:2025年構建廣東省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觀測網絡,未來初步建成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2030年希望整個生態系統持續好轉,生物多樣性保護得到全面保護,對外來入侵風險得到有效遏制,對農業等等能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良好局面。廣東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陸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4個,海洋7個。十一大優先領域:第一,建立健全政策法規及管理機制。第二,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與監測。第三,加強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護,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體系。第四,加強生物多樣性遷地保護。第五,促進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恢復。第六,實施珍稀瀕危保護工程,包括中華白海豚、華南虎等等。第七,構建生物安全保障體系。第八,保障生物多樣性資源可持續利用。第九,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監管能力。第十,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科技支撐。第十一,深化合作交流,尤其是大灣區和港澳的合作交流。
廣東省電力規劃研究中心主任 劉正超:
電網建設因為自身的特點,屬于點線結合的網狀結構,很容易就涉及到自然保護地,進而引起建設和保護之間的矛盾。電網的建設與生物多樣性保護之間應該如何協同發展?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作為一個央企,我們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堅守依法合規的底線,堅持生態友好型電網技術建設。輸電線路鐵塔常常是鳥類筑巢的寶地,但這可能引起局部放電,影響電網運行安全。為此,我們學習鳥類棲息地知識,搭建人工鳥巢。以廣州供電局為例,截至2022年5月,搭建了2000個鳥巢,鳥兒“入住”率超過80%,還研發了包括智能護鳥器,新型鳥巢夾取裝置等,獲得專利近20個。通過人工鳥巢,不僅有效降低電網的危險,還獲得良好的生態效應,保護了鳥類的安全。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 張揚:
牡蠣也叫生蠔,大家并不陌生,是非常常見的海鮮,整個貝類占到水產品的70%,牡蠣占到貝類三分之一還多,2021年我國大概550萬噸,占世界的80%。牡蠣可以形成牡蠣礁,為很多生物提供棲息地。我們追蹤古文獻和地方志,大灣區最北牡蠣礁的起始點從珠江新城到黃埔一直沿著珠江的西海岸、東海岸,從深圳一直到香港,整個大灣區是牡蠣礁非常豐富的一個區域。牡蠣礁退化有幾個原因,疾病、捕撈、海岸線建設。修復性水產養殖是基于生態效益為主要目標的水產養殖方式,具體說無需要投餌、不破壞原位生態、有利于生態系統穩定。從全球修復性水產潛力地圖看,以貝藻為主體的修復性水產養殖潛力巨大。修復性水產是牡蠣礁修復的可行性途徑。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熱帶林業研究所海岸帶研究中心主任、紅樹林保護修復團隊首席專家 辛琨:
粵港澳大灣區是擁有我國最大的紅樹林河口,大灣區人類活動比較頻繁,所以這里的紅樹林不僅要承擔生態功能,同時還承擔景觀、科普、宣傳等一系列功能,要求紅樹林和綠地系統融合在一起,為打造美麗灣區作出貢獻。大灣區紅樹林目前存在的問題:一是群落結構嚴重失衡,外來物種占主導,同時存在矮化、幼齡化;二是大量有害生物侵蝕著紅樹林;三是在空間上分布不連續,被養殖、道路切割,形成一個個小片段。展望和建議:第一,做好紅樹林空間規劃;第二,科學營造紅樹林;第三,加強生態監測;第四,促進社區可持續發展;第五,研發種養結合的模式和技術;第六,分類管控。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香港米埔保護區濕地研究經理、博士 柯嘉敏:
米埔位于珠江東岸,在深圳河的河口位置,香港西北部,這里有一個國際重要濕地,米埔自然保護區就在中央濕地當中。米埔生態地位非常重要,特別是在水鳥方面,每年超過5萬到6萬的水鳥會在這里過冬。除鳥類外,昆蟲也是我們特別關注的。
我們工作主要是做生境介入和缺失的管理,目標是生物多樣性,希望可以有生境可以為候鳥提供棲息地,提供生境給原始物種。我們把整個保護區位分為開闊水域、蘆葦生境、傳統的運作基圍等區域,作為主動管理,我們要確定實施要保育的是什么物種,哪些是特別優先保育的物種。每年我們也會做一些生境復修的過程,包括基圍河道清淤,還有恢復開闊的水域。為了吸引不同的鳥,我們在每年不同的季節會有不同的水位管理,以其中一個基圍來講,冬天會把水放高,越冬鴨子會來米埔度冬,它們喜歡高水位。春天和秋天會把水位放低。除了做生境工作以外,我們還有一些常規的監測,在不同的月份,我們會做不同的調查。
米埔自然保護區有各種教育項目,包括訪客中心、教育中心、觀鳥屋等等,教育方向也有不同的項目,包括中小學戶外學習,也有公民科學項目和培訓,另外還有一些體驗式活動,為家庭或者兒童特別設計的。我們也會有一些公眾觀賞團在不同季節或者時間會舉辦。我們希望把米埔自然區域打造成為濕地區域保護中心。
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海洋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業務助理、正高級工程師 陳清華:
我們受政府部門委托,于2021年8月至2022年6月,對廣東省重點海域作綜合的生態環境調查和評估,現在報告的珠江口及毗鄰海域,是指從大亞灣到江門鎮海灣的這片海域,岸線類型非常多,有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的海洋生態系統。調查結果是:關于紅樹林生態系統,9個主要紅樹林分布區域真紅樹12種,伴紅樹9種,伴生植物70種,鑒定到底棲動物67種,共記錄到鳥類269種,占廣東省有記錄總數的49%。關珊瑚礁生態系統,調查到72種造礁石珊瑚,總平均覆蓋度15%,大亞灣群落出現部分病害情況,礁棲魚類總平均值是0.54。關于海草生態系統,調查三個區的海草,只有兩個區域存在,海草共有兩種,為貝克喜鹽草和日本鰻草,海草床站點生物覆蓋度以及生物量以及密度差異性非常大,調查到53種大型底棲動物,以軟體動物最多。
三個生態系統主要存在的問題:本土紅樹林植物優勢不明顯,部分區域底棲生態不佳,鳥類棲息地和食物資源減少;珊瑚礁覆蓋度偏低,懸浮物濃度和硬珊瑚補充量之間明顯負相關,對造礁石珊瑚生態影響明顯;海草床面積、密度和生物量都在減少,唐家灣海草床承受比較大的污染壓力和人為破壞壓力,上川島海草床受圍填海工影響,已經消失。
珠江口區域經濟發展非常迅速,人類活動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非常大的壓力。建議遵循生態保護修復基本原則,自然恢復為主、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相結合,努力消除和減少人為干擾,為自然恢復創造條件,同時還應遵循“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思路,確保最佳生態修復效果。